2025 年第七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申报工作已于近日正式拉开帷幕。此次申报政策在流程优化与门槛调整的同时,特别强化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在评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搭建了更高效的晋级通道。

本次政策调整围绕 “简材料、强核心、严监管” 导向,在材料提交、财务准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以下是具体解读:
一、材料提交环节:简化形式,强化核心指标核验
简化非必要材料
企业无需再提供第三方出具的细分市场占有率证明,改为自主申报并承诺数据真实性,降低了企业的形式化成本(如第三方证明的开具费用、时间成本等)。聚焦核心技术指标
企业需填写发明专利数量等核心技术指标,工信部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官方数据平台进行交叉核验,确保数据真实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二、财务准入标准:结构性调整,差异化要求

逻辑解读
新申请企业需证明成长潜力(增长率),而复核企业因已有历史数据支撑,可豁免增长率要求,更注重规模稳定性。
三、监管机制:零容忍数据造假,科技赋能精准打击
“数据造假零容忍” 机制
通过 AI 比对企业申报的专利技术领域与主营业务描述,识别 “技术空壳” 现象;利用大数据抓取企业公开的工商信息、司法纠纷记录,核查是否存在隐瞒风险。引入大数据分析与 AI 技术,对申报数据开展全维度逻辑校验(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纳税额、专利转化成果的关联性分析)。维护申报体系公正性
该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确保申报流程透明,避免 “劣币驱逐良币”,引导企业聚焦真实实力提升。
四、政策导向总结
简材料
强核心
以专利数量、收入规模等硬指标衡量企业实力,推动资源向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主体倾斜;严监管
通过技术赋能 + 零容忍态度,筑牢申报体系的诚信底线,优化行业发展生态。
一、政策背景:从 “技术跟随” 到 “规则制定” 的战略升级
国家标准化战略深化
当前国家正推动制造业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而标准制定权是产业竞争的核心壁垒。将国家标准参与度纳入评审,旨在引导企业从 “技术执行者” 向 “规则制定者” 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重点领域精准聚焦
政策明确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软件、网络安全等国家战略领域契合,例如:
二、评审机制:“主要起草单位” 成为硬指标的具体要求
核心评价指标的界定
解决了行业哪些技术痛点(如统一接口标准提升兼容性);推动了哪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如专利技术被标准采纳);- 必须作为 “主要起草单位”(而非参与单位),通常指在标准制定中承担核心技术条款撰写、试验验证等关键工作的企业,需在申报材料中提供标准文本扉页(标注起草单位顺序)、主管部门出具的起草证明等材料。
筑牢资质根基:需具备细分领域核心技术优势,持有发明专利等 Ⅰ 类知识产权,且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 10% 以上,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确保标准制定过程无垄断性条款。
把握申报路径:通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 SAC/TC297)提交标准草案,历经公开征求意见、专家技术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等法定程序。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国家标准修订项目或地方标准转化项目可启用 "快速通道",直接进入审查阶段,大幅缩短标准制定周期。
善用政策红利:国务院《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施,为中小企业破除了传统标准制定中的壁垒,企业可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如凌雄科技与赛迪研究院的合作模式)、加入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方式,系统性提升标准参与度。
政策调整释放出明确信号 —— 未来的 "小巨人" 不仅要做到 "小而精",更要实现 "强而优"。国家标准与公平竞争审查的双重机制,既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巩固技术壁垒的制度化工具,也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打开了 "弯道超车" 的通道。特别是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 "卡脖子" 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已成为突破产业链层级的关键抓手。
对于正在筹备申报的企业而言,当前正是绝佳的政策窗口期:一方面,简化材料申报流程降低了形式化门槛;另一方面,国家标准的加分效应放大了技术积累的价值。建议企业重点梳理核心技术成果,评估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可行性,通过合规的知识产权布局与标准化建设,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评审优势。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进入深水区,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正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行业规则的共建者。2025 年的申报调整,不仅是一次资格认定,更是一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标准化革命"。具备战略眼光的企业,理应以标准为笔,在细分市场的蓝图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行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