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消息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美国”),
认识到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
认识到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
鉴于双方近期的讨论,相信持续的协商有助于解决双方在经贸领域关切的问题;
本着相互开放、持续沟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继续推进相关工作;
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将(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二)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重 磅
中美关税政策调整为我国标准化工作带来以下五方面显著利好:
一、降低企业成本,释放标准化投入空间
关税减免直接减轻企业出口成本压力,尤其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标准化建设。例如,深圳参展企业通过标准化产品策略,在广交会实现“小而美”订单突破,其核心竞争力源于自主标准的建立。关税调整后,企业更有能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规范,形成“标准引领—市场扩张—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技术交流,加速标准国际化进程
关税缓和为中美技术合作创造条件,双方企业在贸易往来中需遵循更高标准的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如,工信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强调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供给,这与关税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深化密切相关。技术交流将推动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强中国在全球标准体系中的话语权,如电动平衡车领域的中美标准互认机制已为其他行业提供范本。
三、稳定贸易环境,支撑长期标准体系建设
关税政策的阶段性调整为企业提供明确预期,减少因贸易摩擦导致的标准波动风险。我国可依托《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政策框架,系统性推进全域标准化战略,如稳定的环境利于企业制定长期技术路线图,加大对基础标准、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夯实产业升级基础。
四、建立协商机制,推动标准互认与规则协同
双方建立的经贸协商机制为标准合作提供制度化平台。通过定期磋商,可就技术性贸易壁垒、认证认可等议题展开对话,逐步消除标准差异。例如,中美电动平衡车标准互认工作组的经验表明,协商机制能有效整合双方技术规范,减少重复检测认证成本。未来,这一模式可能扩展至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标准互认—贸易便利—产业协同”的新型合作范式。
五、倒逼标准升级,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关税政策调整促使企业加速技术迭代,以应对国际市场的高标准要求。例如,部分出口企业通过研发轻定制标准化产品,在跨境电商领域实现风险可控和资金回流稳定。同时,取消非关税反制措施(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倒逼国内标准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推动关键领域(如半导体、新能源)建立自主标准,减少对外部技术体系的依赖,增强产业链韧性。
综上,关税政策调整通过成本释放、技术合作、环境稳定、机制创新和标准倒逼,为我国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战略机遇,助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