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不遵守标准的美国
现在,骂美国成为一个潮流了,我们当然不能简单把这当成习惯,而是要科学地认清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是一个最不遵守规则和标准,却成功引导和培养了其他人,尤其是大量知识分子、精英们遵守“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心理定式和思维习惯的中国。遵守国际标准当然有其好处和价值,但是,一切国际标准都是人制定的,如果我们只是习惯遵守国际标准,而不知道如何主动掌控和制定国际标准,那就只能是成为跟随他人的二流国家。
计量基准是科学测量的基础,而测量又是科学的基础。现在国际计量体系源头是1875年5月20日由17个国家签署的《米制公约》(希望人们记住5月20日是世界计量日,不要只是当成另一个情人节)。美国是这个公约最初的签署国,但“离奇”的是,直到今天,美国却是世界上极少量的还没有采纳国际计量标准的国家。他采用的本来就是非国际标准的英制,居然又与英国的英制硬搞出很多不一样的定义,更加不标准。
美国在通信标准上始终喜欢另搞一套。欧洲及国际上在电话通信中的音频编码普遍采用A律,而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则采用μ律;国际上主流传输标准是SDH和E1标准,美国等极少数国家采用PDH和T1标准;2G欧洲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GSM,美国采用CDMA;3G欧洲普遍推WCDMA,美国是CDMA2000,中国是三种技术都推。
在广播技术上,美国也是搞出不一样的标准。模拟彩色电视时代世界上有三种标准,美国主导的是NTSC,另外欧洲主导的是PAL,前苏联和东欧等普遍采用的是SECAM制(这个技术是法国主导开发的)。不过客观地说美国主导的NTSC是比较早开发出来的(1952年)。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也是三种制式全兼容,这个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在技术上习惯遵守所有其他人标准的理念。
在数字电视时代,欧洲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DVB体制(用于卫星的DVB-S、同轴DVB-C、地面DVB-T),而美国则搞出不一样的ATSC标准。美国无论是自己技术出现得早还是晚,总是要与国际标准不一样。
这种情况可能会让人很迷惑,并且可能会让有些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美国这个当领导的老是习惯于制定规则和标准,而自己却老是不守规则和标准呢?美国的确在很多标准技术创新上大有作为。但美国这个老是不守规则和标准的国家,又最喜欢指责别人不守规则。对此该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呢?中国进行了多年的标准战略有什么值得反思和检讨的地方呢?这是一些非常深刻和专业的问题,在今天需要深入地思考清楚,这对于今天中国的总体科技战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二、标准的意义和价值
(一)标准多重的含义。谈到标准一词,需要理解到它有多重的含义。
产业标准(技术标准)。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简化产品设计难度、提升品质等为目的。
通信标准(技术标准)。一般的产业标准是提升各项指标,而对通信来说,标准是工作底线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完全无法进行通信,它是属于刚需。
计量标准。它是一切科学测量的基础。
科研标准。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决定了我们科研投入的效率和方向,也决定了我们如何从跟随型战略转向引领型和原创型的科研战略。
工作管理规范。通过建立这类标准,用于将优秀的工作经验进行规范和固化,以便于减少学习的难度,精确复制、推广过程中不致走样。以相应的规范进行认证、评价等,有助于全社会对需要采用相应规范的组织,企业工作水平的认知。
文明标准。这个是影响力最大和最深刻的标准。
(二)标准的影响和价值。提升生产与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标准是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与固化,采纳标准事实上是最有效地学习和继承他人的成果,有利于快速提升生产与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行为约束。标准一旦建立,就具有了不同程度的约束性。它是生产活动、工作甚至思维的约束与规范。有些标准甚至具有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地位。
评价与考核的指标。一旦标准成为评价与考核的指标,就会深刻地决定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方向。尤其考核导向,会自动地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向。
垄断市场的手段。因为标准具有以上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有些国家或企业会利用标准获得市场上的优势甚至垄断地位。他们一方面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了公共产品,有利于全社会。另一方面又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产品、专利列入标准之中,从而深度影响市场上产品的技术走向,使自己优势的技术与产品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从而获得垄断地位。即使他人销售的产品,他们也可从中获得专利费。
控制他国科技研究活动的抓手。科技领先国家要压制落后国家,避免其超越自己,除了对落后国家进行封锁和打压以外,最隐蔽的方法就是深度影响其科研标准,使其深陷跟随型科研的泥潭,使其科研投入效率极小化。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掌控科研、文明标准的制定权,标准制定机构:使自己的语言成为世界通用科研语言,发表论文的渠道,评价科研成果的标准。
标准的战略营销。为了使其在标准中占据优势地位,配合有大量战略性的营销宣传活动。其形式主要有掌控国际顶级技术论坛、建立并掌控最顶级的国际标准组织、顶级学术刊物、顶级奖项(诺奖等)、宣传软文、联合强行推广自己制定的技术概念。
三、标准战略
西方国家很早就意识到标准战略的意义和价值,只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国际工业化国家主要是欧洲与北美两大势力,而他们又要合起伙来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势力竞争。因此他们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标准上进行竞争与合作。但到了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逐步有能力进入标准制定的领域后,发达国家逐步将标准战略作为一种显性的国家战略来进行操作。要使标准真正具有长期影响力,必须是建立在国际标准基础之上的。但我们在执行标准战略时采用的考核指标,主要以团标、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来进行。这样制定的标准有可能面临“更不标准”的问题。虽然它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有可能会更强,但却难以具备国际影响力。
因此,我们的标准战略迫切需要做出重大的转向,从一开始就要建立以国际标准组织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国际标准战略”。标准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国际视野。如果不是国际标准,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会被国际标准淹没。例如,中国在汉字编码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汉字与韩文的编码占了全球语言文字编码工作量的绝大部分。因为除这两种语言外的其他语言文字都是字母文字,只要完成了极少量字母的编码就可以了。但是,中国人在做汉字编码工作时,永远只是从汉语本身的编码来考虑问题。虽然中国人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却被美国公司建立了国际通用文字编码Unicode的专利,把中国人花费海量工作的汉字编码稍微改换了一下,就全成他们的专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