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科学技交流的日益增多促进了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协调和促进各国标准统研究标准化的有关原则,国际标准化协会(IS A) 于1928年成立。1946年10月,在IS A和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UNSC C) 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拟成立一个新的国际标准化机构,以促进全球贸易与交流。1947年2月23日, ISO宣告成立(见图2.7)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1951年,ISO发布了第一个标准(当时称为建议)-ISO/R1:1951《工业长度测量的标准参考温度》。1968年, ISO发布了第一个货运集装标准。1969年, ISO理事会决定将每年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E”。11987年,ISO发布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标准。。1995年, ISO推出了其第一个网站。
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电灯、电热器等家用电器以及各种插头、插座等广泛使用,由于质量差、标准不统一,常常发生人身事故,所以安全成了电器生产和使用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电器工程师们最先意识到,现代世界必须要有国际标准。1904年9月,在美国圣路易斯召开的国际电工大会上(见图2.8),英国的克隆普顿上校提议“应当采取步骤指派一个代表性的委员会以考虑电器、电机的术语及功率的标准化问题,从而取得全世界技术学会的合作。”此建议被会议采纳,并通过了组织一个常设的国际机构以促进制定国际电气标准的决议。1906年6月,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等13个国家的代表集会于英国伦敦, 正式成立了IEC, 总部最初设在伦敦, 1948年迁至日内瓦。1950年以后, IEC许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范围迅速扩展。为了把相关的技术专业合理细化,分委员会以及大量工作组也不断涌现出来。1957年,电气管、真空管和类似半导体器件技术委员会(TC39)组建了半导体器件分委员会(SC39-2)。2001年,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 IEC启动“扩展国家计划”, 该计划为发展中国家加人IEC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使其可以充分利用IEC有关资源。
三、国际电信联盟(ITU) 的产生
ITU是专门制定信息通信技术事务领域标准的国际标准组织。电力技术革命把社会生产力推向一个新高度,美欧诸国纷纷把电力建设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电气化的热潮。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1865年5月,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等20个欧洲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国际电报公约》, 国际电报联盟(ITU前身) 宣告成立。1934年1月1日, 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改称为“国际电信联盟(ITU) 。1947年10月15日, ITU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1952年, ITU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全权代表大会, 开始着手制定技术合作的工作程序。1992年, ITU在日内瓦召开增加的全权代表大会, 根据高级别委员会的建议, 全权代表大会通过ITU机构改革, 即成立三个部门:无线电通信部(ITU-R) 、电信标准化部(ITU-T) 、电信发展部(ITU-D) 。1996年, ITU在日内瓦举行第一届世界电信政策论坛, 通过有关国际通用免费电话号码的第一个国际标准。